当前位置:招商报 > 正文

东莞松山湖“还湖于民” 专家:国内独一无二

编辑: 诚富 来源: 2023-03-06 10:49:11

导读:搬出办公区把最好的视野、最好的风景让给普通老百姓,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这一“还湖于民”的大胆破例之举,引得现场专家忍不住赞称“我觉得(这)在国内看来是独一无二的”。

\

搬出办公区把最好的视野、最好的风景让给普通老百姓,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这一“还湖于民”的大胆破例之举,引得现场专家忍不住赞称“我觉得(这)在国内看来是独一无二的”。记者今(3)日从松山湖高新区获悉,松山湖管委会正谋划搬出标志性的五栋舟帆建筑,计划将办公区改造成集文化、商业功能于一体的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届时将囊括大湾区首个数学博物馆、元宇宙科学馆、美术馆等等,从而打造地标性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民众畅享更高品质的“湖里生活”。

\

项目初步意向效果图

  松山湖管委会文化艺术街区项目,位于沁园路与礼宾路交汇口,用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其原为松山湖管委会行政办公区,标志性的五栋舟帆建筑于湖畔呈半圆形分布,正观似舟、侧看如帆,寓意科技之舟扬帆起航驶向科学深海。

\

目前松山湖管委会主动谋划搬出办公区“还湖于民”,将最好的人文景观和空间留给民众。项目在规划上,将分为A区科技文化场馆、B区生活体验中心。其中A区各栋在统一的立面基础上,每个场馆进行单独设计,五栋场馆各具特色,通过文化艺术机构与文化艺术活动运营,构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打造东莞文化艺术高地。B区将通过将四栋独立建筑连接,利用廊下空间、公共空间等,设置开放体验空间,计划引入国际、国内连锁品牌特色餐饮、轻餐咖啡等业态,打造松山湖生态生活体验高地。

\

项目初步意向效果图

聚焦这一项目,在本月初举行的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项目座谈会上,多位顶尖专家、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家代表“把脉”献言,建议在“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充分融入科技、音乐、区域等元素,让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学园区文化艺术集群。

\

专家声音:

还湖于民在国家内看独一无二

李国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一文化艺术街区项目的定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项目规划让人眼前一亮,非常振奋。这两年国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了很多,但像松山湖这样把办公区域搬出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湖于民,我觉得在国内看来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的特征是小而美且分散,松山湖这一项目则是另一种类型。项目建筑别具一格,特色鲜明,拥有标志性的支撑体系,其形成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东莞鲜明特色。

在定位上应该是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学园区文化艺术集群,要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五栋犹如“大船”的建筑正是文化艺术街区中的点睛之笔,其功能呈现出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商业的深度融合。

刘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嘉兴)主任):这一项目的规划很有创意,从定位看,其他城市大多做的是小而美、嵌入式的公共文化空间。新型文化空间大都是依托原有设施改建,像松山湖这样大规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其中的五栋建筑犹如五片花瓣成莲花状,新美的视角给人的无限遐想。功能布局上,项目可以围绕高端、个性、科技、前沿这四大方向发展,关键是做好融合文章,例如考虑在松山湖畔这样美而有形的空间里,纳入无形的音乐元素。

惊喜空间讲好东莞、松山湖故事

李宏(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会会长):松山湖不仅需要讲环境、讲发展数据,还需要人文概念来支撑。假如这里有顶尖的技术与人才,但是没有文化氛围,便无法给予外界更深入的城市印象。因此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项目的功能定位要紧紧围绕松山湖的人群展开,讲好东莞、松山湖故事。松山湖有诸多科技“硬货”支撑,相信在高度文化自信碰撞下,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一定能够建设出一个不断给人惊喜的空间,给未来所有经过东莞、松山湖的人,留下一个再来一次的念头。

马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长聘教授):随着更多大企业、大平台进驻松山湖,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正源源不断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到来。能否让人才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享受在这里,公共文化建设将起到一定作用。东莞比邻广州、深圳,要进一步在摸清自身特色突出重围,其中我认为科技和文化生态的重构可以成为未来东莞的概念。

杜佐祥(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公共文化空间应该是城市文化汇集的空间、思想交流的空间、人际关系的空间,要注重设计形式之美,在物理空间中营造精神空间。此项目要与松山湖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包括当地历史与自然风貌,建筑特色与环境元素。同时要注重松山湖的主要人群,从科技人才这一服务对象出发,实现内容多元化、品质化,盘活好东莞、岭南文化,深化文化品质,彰显品牌审美价值。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建设是功能性、审美性、公共性三者的有机统一。要充分发挥、利用好松山湖区位优势,包括科技、教育、人才、交通、生态等领域优势,精心筹划,助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要成为自带流量的超级品牌

陈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该文化艺术街区项目建设可从“重点文化地标”的角度切入,实现文旅综合体和商业新地标相结合,同时要打造具备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型场景的展示空间,培育发展壮大聚集性的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松山湖的发展定位具备天然优势,其已成为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品牌,希望通过产业项目在此集聚,将街区打造成为一个文化艺术展演创新平台。希望通过文旅产业的赋能,进一步增加区域新元素,鼓励该项目积极融入广东省“引客入粤”工程,作为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必经之地,加浓加厚岭南文化元素及氛围。

许茜(深圳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湖将文化艺术街区作为新型公共文化街区的定位来建设,对于整个区域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从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的角度上看,我觉得接下来街区各场馆可以运用“文化+科技”的产业融合思路。

在运营层面上,发挥区域内产业集聚平台优势,项目不仅可以成为科创文化交流平台,还能成为松山湖企业科创成果的展示窗口。科技是松山湖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文化艺术品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当中,可以打造科学+教育、科学+创业、科学+艺术、科学+人文、科学+游戏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IP,以“科学+”定位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增加硬核科技元素展示科学魅力

田延友(广东未来城市营销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松山湖的现有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对于未来的想象。结合“潮流东莞”这一主题,松山湖管委会文化艺术街区项目给我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山水承载自然之美,科技驱动未来之潮,人文引领国际之城。

这里要让科技有温度,让生活有品质,让文化有价值,今天我在松山湖了解到这里的领先技术已经应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这就是科技给人带来的希望,希望人们也能在艺术街区里看到科技带来的美好,让艺术街区提供这样方向性的指引。

松山湖的科学家可以成为偶像,因为他们是用科研精神、制造业精神沉淀成长起来的一群人。如果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能让孩子看到自己未来可能的成长路径,能够从这里的科学家推荐的书本上看到科学的模样,我认为有可能盘活一些原有的内容。

童欣(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散裂中子源样品环境组和极化中子组组长):我觉得这次项目“还湖于民”的举措非常好。我自己从事科技领域的,结合自身以前在国外工作生活的体验,觉得可以在艺术街区中增加硬科技的元素,让群众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科学的魅力,给他带来一些对于科学的思考和学习。同时可以定期对展馆内容进行更新,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带来新鲜感。此外在规划过程中建议同步考虑交通问题。

东莞招商网
东莞招商网
东莞招商网